第(1/3)页 杨巧月安排好丹州府的事情,和家里说了回燕县一趟。 家里人自然没有异议,吕氏叮嘱,让她看看大房有没有其他需要,按时间算来,秦氏肚里的孩子可是小半年了。 周氏也想杨穆义出去走走,让他一路照顾好杨巧月和木恩恩。 杨巧月只带了管秋,其他丫鬟都得负责鬼街铺子的事。 四人第二天便动身回燕县。 这条官道已经轻车熟路,一路并没有什么意外,第五日便到了燕县。 时隔半年,燕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里早已经摆脱了最贫困县城的面貌。 城外十分繁荣是,往来的商贸络绎不绝。 这里的民众都知道,这些都得益于一座叫南庄的院子,而南庄背后便是改变整个燕县的杨巧月,她的声望在燕县无人能及,这点连她自己都始料未及。 他们刚一进城,正惊叹燕县的变化,轿子帷幔没有放下,立即被人认出来。 “是杨家大姑娘!” “杨大姑娘回燕县了!” 除了许多见过杨巧月的民众纷纷喊着,一些没见过她却一直听过她名声的游人,商贾纷纷伸着脖子看,纷纷惊叹,竟然真是个年纪不大的小孩。 燕县的民众对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感谢,正是因为有她的粮种和肥料,改良了土地,每户在时隔多年,终于从田地里收了粮食,刚完成了第二季的插秧。 现在户户都有余粮,今年的冬天基本不用再担心饥荒。 更重要的是许多穷人帮南庄做事,收益客观,更促进了燕县的活力。 杨巧月在马车听到四周传来的欢呼声,随手放下帷幔,燕县的变化这么大在她的意料之内。 这本就是大县,地多人多,连接着四周小县,很容易就会形成聚集效应。 他们回到燕县杨家。 还没进屋就听到秦氏趾高气昂的声音从屋内传出来。 “今天的养品呢!就给这些东西给我吃,肚子里的还是不是杨家骨肉了。” “回夫人,昨日已经吃完了,南庄还没送来。”一名伺候的丫鬟战战兢兢回道。 秦氏一巴掌打在小丫鬟脸上,厉声骂道:“没了不会去催吗!把这些东西端走,给畜生都不吃的东西。” 丫鬟忍着眼泪,只能老实端走,显然平日早习惯了这个夫人的大脾气。 到门前正好遇到进门的杨巧月,这丫鬟是新进府的,并不认识杨巧月。 “姑娘,二夫人正在生气,你有事还是迟点再过来。” 第(1/3)页